【親子天下】林真美:繪本的圖,是帶領孩子走入閱讀世界的一扇大窗
2023-11-02 00:00 更新:2023-11-02 16:06 by 兒童文學工作者、小大讀書會創辦人 - 林真美
繪本可以讓孩子本著最自然的方式遊走於書間,也將「聽故事」的趣味由線性的敘述擴大成一個可見的、平面性的延展。
甚至,因著繪者的精心呈現,使他們在翻弄書頁時,得以看到一個立體的、有深度的「空間」,並在那靜中有動的描繪中,隨著翻頁,看到時間的流動。
.jpg)
走進閱讀的一扇窗
給幼兒看的「繪本」,正是言語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。它讓孩子在「聽」與「看」的饗宴中,得以用最貼近他們的方式,去經歷故事、理解內容,並欣賞到文學與藝術的融合之美。
由於此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尚未熟諳閱讀文字的方法,有關繪本裡面的文字,就必須交由大人代勞,由大人為他們唸出。
如此一來,孩子們除了雙耳聆聽由「文字」轉化成「語言」的聲音敘述外,其雙眼所要做的,就是「專心讀圖」了。
兒童將用他們天生的那些敏銳感覺,在一張張看似靜默的畫面中,透過聲音,捕捉到書的律動和感情。
另外,孩子也會在一幅幅圖像的助力下,於腦海中逐步勾勒出故事的形貌,並在經歷完這趟美麗的「文圖合奏」之後,對文學與藝術表達,有了更多的感知和悟力。
由此可見,繪本的圖,是帶領孩子走入閱讀世界的一扇大窗。
它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本著最自然的方式遊走於書間,一方面也將「聽故事」的趣味由線性的敘述擴大成一個可見的、平面性的延展。
甚至,因著繪者的精心呈現,使他們在翻弄書頁時,得以看到一個立體的、有深度的「空間」,並讓他們在它那靜中有動的描繪中,隨著翻頁,看到了「時間」的流動。

適合繪本的圖
繪本的圖之所以會帶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「魔力」,完全在於它那獨特的表現本質。
有別於一般畫家凝縮一切情感、思想於一幅單張的畫面上,繪本的圖並非為了獨立而存在。它是多張圖畫的組合,它們一起和書中的文字共同肩負「說」故事的大任。
要成為繪本裡的圖,其先決條件是不論線條、用色、造型、構圖,都必須合乎美的標準。
除此之外,就是必須在「圖畫性」之上具有「說故事的能力」。
換句話說,繪本中的每一張畫,在賞心悅目之餘,都應該扮演好傳達內容的角色。
而且它必須要能「承先啟後」,它既是被喚起的(被前面一張畫的內容喚起),也是能挑起好奇的(挑起人們想看下一張的好奇)。如此一張接連一張,自然而然就有了動態,有了情感的起伏。於是,觀圖者在這些畫面以及語言描述的帶動下,便得以完成迥異於一般書籍的「閱讀」。
既然繪本的那群小主人所處的是文字文明之前的「圖像思考時代」,那麼大人在做傳達、表現時,理解此一階段兒童的讀圖特徵,就顯得非常重要。
當一個赤子降生時,由於世界對他是一片陌生,陌生使他極度敏感,所以他們總是時時在動員自己稟承天賦的感官和肢體,在對這個世界進行無止無休的探尋。
就這樣,他們逐步走入文明並適應文明。只是這些涉世未深、尚未完全進入文明殿堂的孩子,儘管學會一點文明的方法,但大多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善用他們原有的特徵,藉由敏銳的感官以及整體辨識的能力,去理解、學習事物。
基於經驗累積的不足,孩子們的認知範圍一向很難脫離具體的情境。他們的認知發展次序,是「由知覺而理性」、「由具體而抽象」的,所以當他們在習得「閱讀圖像」此一能力時,也是先從具體的實物出發。之後,才懂得將事物轉化成圖,再慢慢的藉自身所看過的那些圖像去組合思考,並勾勒出屬於自己的印象。
孩子對事物的辨認,是大塊掌握而非細部的描述;是抓取整體特徵而非藉由理性的分析去整合全貌。所以他們在讀圖時,絕不像受過理性訓練的多數大人那樣,只會先觀細節或做分析,而忽略掉了整體的瞬間傳遞;或是只求意象的炫人,而無視於意境對人的內在的感染。換句話說,分析性的圖像表現對大多數的幼兒來說,是有距離的;缺少整體氣氛的圖像儘管再怎麼奪目,也都很難打動孩子。然而,只要意境足,他們就會憑藉著敏銳的直覺直接融入,並進而從中掌握到故事的本質。
文字摘自《繪本之眼:看見百年來的繪本與繪本中的兒童(經典增
原文連結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96488

.png)